1982年那一役,以色列F-15A和F-16A像割麦子一样,把叙利亚满天飞的米格-21和米格-23打得七零八落,叙利亚人叫苦不迭,怪苏联人的飞机没给力。可这无意中也把苏联航空工业一下子推到了火烧眉毛的位置。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搞飞机的部门日夜无休赶进度,反正命要在,飞机得上。最后给了个答卷——米格-29和苏-27,全是冲着美国来的。苏-27看起来风光,可内里其实问题堆成山,尤其飞控和火控系统,连苏联老飞行员都啃不下来,一阵操作劈头盖脸的失误,野外扣扳机都中不了靶。生产了五百多架才终于拍板让部队用,迟钝得像吃了河豚。
中国哪能闲着?彼时我们的歼-8II还是个尝鲜货,数量屈指可数,主力还得看歼-5、歼-6这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伙计,打现代空战纯属硬着头皮撞大运。西方技术犹如财神爷,价格咬牙切齿,推销的装备也都是落伍货,还经常掐架不卖。最要命的是,关系一崩,合作全线熄火。1989年刘华清一拍脑袋,决定到苏联捞点新玩意,联合部队、军工委、航天一起上阵三番五次敲门,终于把苏-27这块城墙砖搬了过来。过程没你想得那么顺,什么以货易货的讨价还价,美元和物品各来一部分,流着汗也必须咬死合同条款,担心苏联政局崩盘还得赶紧敲定。苏联散了摊子,俄罗斯接盘,协议才得以延续下来。
头一批苏-27来了中国还真成了宝贝疙瘩,从安徽芜湖机场开始落地配属,师团级大改造。几年几轮采购,地面设备、飞行员培训,一应俱全,多少钱?18亿美元,砸下去不含糊。这还不够,中国搞航空的总设计师李明看得更远:买成品是临时救急,真正能撒开手脚要有生产线。这个意见一提,俄方死活不松口。可生意这东西,套路都是比狠,中国一句“后续不买了”,苏方果断让步,资料和生产线全送到沈阳飞机公司。
说到苏-27这飞机,八十年代一经亮相,比同时代的F-15还牛气轰轰。从头到脚都是新技术,什么脉冲多普勒雷达、头盔瞄准系统、AL-31大推力涡扇,全是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的“第一次”。学技术也不是只学表面,整体壁板压弯成型、电子束焊、钛合金化学铣切,一个不落,全整明白。苏-27外形视觉冲击力十足,内部更是讲究,前机身、中央翼、后机身、一层层像嵌套积木。燃油能塞一大桶,巡航航程、挂弹能力全线领先,关键时刻顶得上。AL-31发动机推重比高,启动爆发力跟紧急刹车似的,几秒钟能从乌龟变兔子,各种特技动作手到擒来,飞行员要是不怕晕头转向,那真能玩出花样。出口版苏-27雷达看似豪气,但跟西方同类比下去就有差距,没有对地能力,体积重量全线拉胯,真正实战时碰上正经装备才见分晓。
空对空对抗记录其实并不好看。数据显示F-22单挑10架苏-27能打下9架多,到了国内,把苏-27作为主力搞演练,所谓的蓝剑演习拦截成绩惨不忍睹,每10次进攻都能被突破8、9次。和歼-10A对抗,歼-11更是连连败北,和泰国的鹰狮练手,76场输了42次,赢了34次,数据不如人意。为什么?根子上还是作战思想和训练体系。苏联那一套讲究地面指挥、自动截击引导,中国空军缺这个家底,只有靠自己琢磨,还要兼顾争空权和各类复杂的敌情,苏-27设计上更像拦截器,打现代空战就有劲使不出。中距弹还得全程引导,不能多目标攻击,碰上人家火力快,用上AIM-120,苏-27反而变成了活靶。
虽然苏-27影响深远,但它的技术瓶颈和战术定位,决定了无法和当世最先进的空战体系媲美。中国当然明白,原版不能吃一辈子,搞生产改型、争取自主升级,歼-11安装国产航电、数字电传、太行发动机,把飞机性能成功往上拉了一大截。淘汰老旧部件,研制活跃型号,逐渐有了歼-15、歼-16等新家族,能和世界先进战机有得一拼。苏-30MKK的引进更补上了多目标攻击和制空/对地综合作战的短板。
一件事能从被动挨打、技术受制转到现在的自主攻坚,是无数眼光、脚步、汗水一点点垒起来的。苏-27虽然在中国演练和对抗中称不上常胜将军,但它的到来绝不仅是战绩表上的几个数字,而是真刀实枪搬出了一整个时代转型的底气。正如古人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正是在一次次挫败和自我突破中,一步步朝着强大迈进。谁又能说路上的困境不是迈向更强的门槛?
万宝配资-股票金融配资-投资股票配资-配资行业四大巨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