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的兰州城外,马家山阵地上空还飘着硝烟,579团二营四连二班班长杨顺文拖着受伤的右臂,在敌人交叉火力中匍匐前进。
这个年仅19岁的小伙子带着全班剩下的五个人,硬是用炸药包炸开了敌人五座碉堡。
当后续部队冲上阵地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还在端着机枪扫射。
这位后来被追记特等功的烈士不会想到,三十多年后,会有一群和他素未谋面的军人,跨越两千公里来守护他的安息之地。
要说这兰州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分量,那真是重如千斤。
1949年8月25日拂晓,第一野战军65军579团在马家山古城岭发起总攻时,面对的是敌人精心构筑的"东方马奇诺防线"。
三到六米宽的外壕里插满尖刺,铁丝网密密麻麻像蜘蛛网,钢筋水泥碉堡伪装成坟包模样,暗堡里的机枪交叉火力能把整片山坡犁上好几遍。
当时参战的193师579团,光是突击队就组织了七次冲锋才突破第一道防线。
这场持续48小时的拉锯战打得异常惨烈。
579团三营九连120名战士在攻占主峰时全部牺牲,司号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吹响冲锋号,至今那把弹痕累累的铜号还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榆中县的老百姓也没闲着,3.5万人次支前民工用扁担运送了2250万公斤粮草,1.7万头牲畜组成的运输队往返在尘土飞扬的补给线上。
正是靠着军民同心,解放军才在敌人认为"攻不破的兰州城"撕开了口子。
要说最让人动容的,还得是战后这些烈士的安息之地。
1953年建的纪念碑因为年久失修,后来竟被混在普通群众墓地里,碑身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被风雨蚀得模糊不清。
有位转业干部李建民2009年去扫墓时,看见有位老奶奶带着孙子给烈士献花,孩子指着残缺的墓碑问:"爷爷,这些叔叔是动画片里的英雄吗?
"老人红着眼眶说:"不,他们是真真切切为我们挡过子弹的人。
这件事让兰州军区原政治部主任张秋祥坐不住了。
2000年他刚上任就接到老军长孙致厚的嘱托:"替我去给500多个没留名的兄弟敬杯酒。
"张主任带着酒来到榆中烈士陵园时,看见坟头上的蒿草长得比人还高,纪念碑底座裂着缝,积水顺着裂缝往里灌。
他当即掏出两万块钱,协调市县把陵园重新修葺一新。
最让人感动的是,工人们在清理杂草时,从三座合葬墓里发现了17枚刻着"共产党员突击队"的铜纽扣——这是当年尖刀班最后的印记。
要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当年那场战役打的不仅是枪炮,更是民心向背。
马家山脚下有个叫马秀英的16岁姑娘,白天帮解放军推小车送粮,晚上给伤员包扎伤口。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抱着急救箱冲上火线,最后倒在血泊中。
这样的故事在榆中县有太多太多,支前民工王有福推着独轮车走了80里山路,车轱辘断了就肩扛粮食继续走;炊事班长老赵带着十口铁锅翻山越岭,保证每个连队都能吃上热乎饭。
2011年新建的"兰州战役65军烈士纪念塔"藏着不少暖心细节。
塔身用的汉白玉是从河北千里迢迢运来的,象征着烈士忠骨虽埋他乡,精神永远和家乡相连。
塔门高6.5米寓意65军参战,8.26米的上檐纪念8月26日解放兰州的日子。
最绝的是四面"浩气长存"的题字,特意选用了毛主席不同时期的手书真迹,既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豪迈,又有"为人民服务"的质朴。
现在去兰州战役纪念馆参观,能看到电子沙盘上动态还原当年战况。
讲解员总会指着屏幕上闪烁的红点说:"这些光点代表牺牲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20岁。
他们当中有23个是刚入伍三个月的新兵,入伍那天还在学怎么打绑腿,转眼就成了保家卫国的英雄。
"展厅里保存着烈士杨顺文染血的绑腿布,上面的血迹已经发黑,但缠得整整齐齐的布条仿佛在诉说主人最后的倔强。
要说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不仅是兰州城的解放。
战役结束后,西北解放军主力得以长驱直入,三个月就解放了青海、宁夏全境。
有个参加过支前的老船工常说:"解放军打兰州那会儿,我们划着木船往对岸运弹药,船底都能看见敌人的炮弹印子。
要不是这些娃娃兵豁出命往前冲,哪有现在黄河两岸的麦浪滚滚?
在纪念塔揭幕那天,87岁的张秋祥坚持自己扯开红绸布。
当鲜红的绸缎随风飘落,老人颤抖着给每座墓碑敬礼,泪水顺着脸上的沟壑往下淌:"孩子们,你们看,现在给你们献花的人里,有坐轮椅的老兵,有戴红领巾的孩子,还有从广东专门赶来的志愿者。
"确实,现在的纪念塔前每天都有感人的场景:有企业员工集体来擦拭墓碑,有学校组织"红色故事会",还有外卖小哥利用等单时间给纪念碑献花。
要说这些变化背后,是无数普通人接力守护的结果。
2015年陵园迁移烈士墓时,工人们发现有个无名烈士的衣袋里藏着半块压缩饼干。
经过技术鉴定,确认这是1949年8月25日总攻前夜,某个新兵怕自己吃完了留给战友的口粮。
现在这块饼干复制品就摆在纪念馆展柜里,旁边写着:"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站在新建的纪念塔前,看着"浩气长存"四个遒劲大字,总能想起当年冲锋号响彻山谷的壮烈。
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用生命践行了"最后一碗米送军粮"的承诺。
他们中有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但榆中县支前纪念馆里保存的3.5万双草鞋、1500辆独轮车,都在无声诉说着军民同心的伟大力量。
正如纪念塔基座上镌刻的誓言:"他们用血换来了兰州解放,并大大的加速了西北全境解放进程。
"这血与火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14亿中国人心中。
万宝配资-股票金融配资-投资股票配资-配资行业四大巨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