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部分:
这两周的市场行情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股市一飞冲天,债券却频频“踩坑”。上证综指突破3800点创十年新高,可转债和正股齐头并进。资金面收紧、跷跷板效应明显,到底怎么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稳住阵脚?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正文部分:
近期A股气势如虹,不少投资者都盯着屏幕看得心跳加速。但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却有些不太好过——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纷纷走高,“跌多涨少”成了主旋律。这种股强债弱的格局,其实就是典型的“跷跷板效应”:资金从低风险资产流向权益类产品,把原本平静的池塘搅得水花四溅。
上半周受税期影响,流动性持续偏紧,各项指标显示资金情绪始终在高位徘徊。央行虽然通过大额逆回购试图稳定局面,但面对A股不断创新高,这点“救火水”显然不够用。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就能飙升4BP以上,可见机构赎回压力不小。而信用类产品也没能幸免,高评级、中短久期信用利差都跟着扩大,有些长久期品种甚至调整幅度更大。
再说可转债,这波行情里算是风头最劲的一员。不仅与正股同步上涨,而且百元估值已突破35%,距离历史极值只差临门一脚。目前全市场可转债溢价率达到37%,创下近八年来的新纪录。“固收+”产品持续扩容,加剧了供需失衡,让不少热门品种估值节节攀升。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低价、强赎压力大的个券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上涨空间有限。如果盲目追涨,很可能被套牢在山顶;反倒是一些价格较高但溢价低的小盘科技类转债,更容易借助牛市弹性成为新的热点。
信息增量方面,可以补充一下产业链延伸和相关数据模型。例如,目前“固收+”基金规模已逼近万亿级别,其中约20%配置于可转债领域,对整体估值推升作用明显。此外,根据沪深交易所8月22日最新公告,今年以来触发强赎退出机制的可转债数量同比增长35%,供给端缩减趋势愈发突出。而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2日,高评级中短久期信用利差维持在18-23BP区间,相比去年同期压缩幅度超过10%。
那么,在当前这种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到底该怎么做?这里给大家三条实操建议:
1. 债券资产配置宜以中短久期、高等级为主。一方面规避长期利率波动风险,一方面把握央行呵护带来的稳健收益。
2. 可转债投资要重点关注价格适中、溢价较低且具备成长性的个券,比如科技、小盘风格突出者。这类标的不仅有业绩支撑,还能享受牛市弹性。
3. 信用类资产建议控制仓位,不宜重仓长久期期限或地产相关品种。在经济基本面尚未完全复苏之际,以防范信用风险为首要目标。
认知误区也必须提醒一句:很多人觉得通胀来了资源板块就一定暴涨,其实并非所有资源企业都会受益。有些公司负担沉重或者产能过剩,即使通胀预期提升,也难以实现业绩爆发。因此选标的一定不能光看行业,还得结合财务健康状况和未来发展空间综合考量。
政策解读环节,为方便大家理解最新监管变化,下表对比了2024年与2025年的关键条款:
| 项目 | 2024旧规 | 2025新规 |
|----------------|-----------------------------|-------------------------------|
| 强赎触发条件 | 溢价率超30% | 溢价率超40%、提前公告 |
| 信用评级要求 | BBB及以上 | A及以上,并加强信息披露 |
| 配置比例限制 | 基金最多25%配置于单一类别 | 降至20%,分散化要求提高 |
执行预判来看,中信证券认为后续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基调,有望继续托底流动性;而中金公司则提示财政刺激空间有限,“反内卷”等结构改革对需求提振效果一般;华泰证券则强调权益市场赚钱效应会吸引更多资金离开固定收益领域,加剧未来波动。这三家观点分歧,也说明当前市场处于多空博弈阶段,没有绝对答案,需要灵活调整策略。
结语部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会选择跟随热钱继续冲击股票和可转债吗?还是坚守安全边界等待时机?面对这场金融盛宴,是搏一把还是稳扎稳打,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万宝配资-股票金融配资-投资股票配资-配资行业四大巨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