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产量破300,为啥有人说该停了?WS-15、双座五代、年产“120+”,真相在哪儿?
别绕弯子,直接捅到点上:2025年9月,长春航空展上那张清清楚楚的照片,编号CB10300。懂行的都懂,这就是“第十批次的第300架”。一句话,基础型歼-20,底气十足地迈过了300这道坎。可你会奇怪,网上怎么反过来热议——该不该停产、让歼-20A和歼-20S接班?这不拧巴吗?别急,里头门道不小。
先把头绪捋直。2011年歼-20首飞,那会儿产量不高,一年二三十架,磨刀的阶段。2017年开始交付部队,单座主打,用涡扇-10B,隐身够用,推力差点意思。到2020年前后,成飞的产线调顺了,材料链也稳了,节奏一下子提起来。到2023年,外界估算已经有两百多架分布在十来个旅。现在,300架坐实,不光让军迷来劲,也把对岸的对比摆上桌面——F-22停在187架,F-35虽然多,可三军外加盟友一块分;歼-20全归空军,专注空优,拳头更硬。
你说这不挺好的吗?为啥有人喊停?说白了,停的是“老款”大批量生产,不是这条线的生命。空军早年给的盘子,大概就300到400架的容量。为啥卡个上限?一个是钱真是钱,一架按1.1亿美元算,年产超出平衡点,压力就大了;另一个是技术翻篇太快,继续压基础型,性价比不高。就像歼-11B、歼-10C,差不多到三百出头也放慢了节奏,因为后面的型号更能打。停老款,是给新款挪地儿。
重点来了,新款到底牛在哪儿?先看歼-20A。核心就是换心脏——涡扇-15。推力一下子上来,超音速巡航不是口号,最高2.5到2.8马赫,作战半径冲到1500公里开外。隐身涂层重做,雷达反射更小,光电探测距离更长,还有后视窗口,态势感知更顺手。2025年9月3日,它正儿八经亮相,空军已经开始列装,首批几十架跑不了。成飞的产线也慢慢往A型切换,说白了,产能不降,方向换了。
再看歼-20S,全球第一款双座五代机,这标签够炸。2021年影子露过脸,2025年7月成建制服役。一个人开、一个人打、还要管一群无人僚机,这活儿一个座位确实忙不过来。一个歼-20S带八架无人僚机,相当于你一个人带着八个“听话的小帮手”,前排盯飞行和目标,后排盯信息链和电子战,配合起来挺丝滑。推力矢量也到位,机动动作花得起来,眼镜蛇都能做。长春展上它也露了编号,说明不再是实验室样子,部队真在收。
这里有个让人犯嘀咕的点:外媒说中国这边一年“120+”的节奏,比美国那边F-35“48”架更狠。有人质疑嘛:是不是吹大了?我也琢磨过,长春展的编号链条、旅级换装速度、产线转型节拍,加上这两年产业链“越跑越顺”,这个量级不是天方夜谭。你要说每年死卡120架一成不变,也不现实,大年小年会有,但“百架级产能”这个盘子,八九不离十。
说回实战逻辑。空军不是拍脑袋换代,它是梯队建设:基础型扛起早期空优任务,给飞行员练手、给部队练协同;歼-20A往多任务扩,对地、对海、长航程,看家又看门;歼-20S坐镇指挥,把有人-无人编队玩明白。现在十五个旅已经有歼-20身影,A型和S型一点点占比往上走。按现有节奏往前推,到2030年,歼-20系列冲700架不是拍脑袋,海军那边歼-35舰载型冲500,两条线叠在一起,五代规模会非常“带劲”。
你可能会问,基础型就这么退场了?也没那么绝对。边用边改、带训带战,这才是它的“退休路径”。真到了急需的时候,基础型照样能上,数量就是威慑。更妙的是,六代机的技术在路上——2024年末,歼-36、歼-50试飞,变循环、激光之类的“狠货”,后面还能反哺到A和S。就像手机系统升级,老硬件也能吃到补丁,一点点把“老兵”养得更能打。
这里还牵扯一个社会层面的焦虑:我们总问,要数量,还是要质量?坦白说,都要。数量是底线,质量是上限。东边、南边、到西边,空军得全域压住场子,这不是面子工程,是安全感。你看美日韩五代机拼起来也不少,强度摆那儿。中国这边靠的是什么?产业链完整、材料自给,工厂一条龙打通关,交付节奏稳得住,这就是“心里不虚”的根。
还有两个容易引发争吵的问题,我摊开说。一个,歼-20会不会出口?短期真够呛,空军优先,需求摆着。另一个,大机体、远航程到底吃不吃香?咱这片海天,跨度大、场景杂,一个字——合适。飞得远、看得清、带得多,你说值不值?有意思的是,F-35“一个机型好几家用”,协同复杂;歼-20“一家独用往深里打”,打法风格不一样,比的不是谁长得好看,是谁更顶用。
有人会说,300架就够了吧?不瞒你说,不够。你看信息化作战是讲体系、讲饱和、讲节奏,单靠“少而精”的点穴,风险有;“多而精”的矩阵冲刷,底气才足。基础型退不退不是“非黑即白”,关键是把A和S顶上来,让基础型把最后这一程跑顺。CJ(长春)那天,围着机坪的人群一圈圈地转,我听见有人说,“这玩意儿数量起来了,心里才踏实。”我挺认同的。
再往前看两步,五代半这个说法,别当噱头。它的实心内容是:有人-无人协同、数据链打通、传感器融合,训练里头已经开始常态化演练,歼-20S带僚机做精确打击这种课目,一次比一次更熟。你要真把这个体系打扎实,即便六代机大规模来得再晚一点,前线的“手感”也不会差,部队的战术肌肉记忆已经养出来了。这比单纯追参数漂亮,更要紧。
话说到这儿,别忘了一个现实比对。F-22封在187架那年,很多人都觉得“颜值天花板就该多造点啊”,结果财务、维护、升级的账一算,被现实按住了。这也给咱们提个醒:别迷信单点极致,要走“能打、好养、可升级”的路。现在看,歼-20这一条路子,方向对,节拍也基本对。停老款的量,开新款的门,才是这波“破300”的更深意义。
说几句“家常里短”的联想。大到国家装备,小到你我换手机,都绕不开“迭代”和“预算”。旧的还能打,新的更能打,钱袋子又不是无底洞,选哪样?你说这事像不像我们买车?老款在手能开,新款更省油更安全,还能OTA更新。关键看路怎么走、路有多长。军机这事更硬核,背后是产业、人才、训练、战略协同一整套,不是单机秀肌肉。
写到这儿,我心里那句盘来盘去的话就一个意思:停产不是认输,是升级。CB10300只是一个节点,真正在意的,应该是歼-20A、歼-20S怎么快、怎么稳地接棒,和2030年那张“700+500”的大盘子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落地。到那时候,谁家空中优势更稳,答案就更明白了。
你怎么看?基础型该不该及时收尾,把资源全砸到A和S上?数量优先还是品质拉满,你更倾向哪一个?还有,歼-20要不要考虑远期出口这事,你支持不支持?评论区聊聊,别客气,放开说。
万宝配资-股票金融配资-投资股票配资-配资行业四大巨头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